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学科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自2006年我国正式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获得社会各界广泛认同,非遗被赋予了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时代使命。2021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标志着中国的非遗保护在“十四五”时期进入了一个注重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再次指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对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探赜索隐,是对当代中国文化根基的深入研究,更是对中国文化创新“宝藏”的挖掘。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科内涵规范了学科研究的内容、方法和路径,以及口头传承、生活过程、实物依托、空间形态等体系化的完整构成,具有结合文学、艺术学、社会学、考古学等面向不同问题导向的学科交叉特色,这也是纳入大学教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内涵所在。

        海南及南海区域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和多样的非遗类型,美术学院常年聚焦于以地域非遗为代表的海南传统文化艺术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开设本学科专业方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院拥有3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以此为有力依托,立足海南深厚的非遗底蕴,以独特的南洋文化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为研究基础,可以形成非遗研究与地域特色相结合的研究范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二级学科专业方向,将结合已有的丰硕研究成果和教学优势,培养研究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艺术特征、创新发展及现代价值的高级专门人才,致力于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学科体系。

(二)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聚焦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特色研究: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学元素、艺术表现形式及其文化内涵。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传承机制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发展。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学科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亟须加强学术研究,挖掘和拓展学科领域,围绕学科体系建构展开学术思考。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基础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为核心体系,因此,要在本学科理论体系框架和学术视野的基础上,协同设计学、艺术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各个领域进行交叉研究。

        本学科以海南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海南民间文学艺术、地域建筑、传统工艺美术、传统服装服饰等方面的研究。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整理、田野调查、案例分析、理论构建等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