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赛事
画述南北情与意——论周建宏及其绘画

发布时间:2018-04-24

 

       与周建宏相识,是在1989年自天津美术学院毕业分配到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工作,正值他由阳泉美术院调动工作到同一所学校任教之时。此前在阳泉准备报考美术学院时,老师曾多次谈及有关他绘画的事迹。那时,周建宏已然成为笔者心中的“偶像”。然而,直至他大学毕业时,也未曾与之谋面。相识之后,因为“同乡”、相同的老师和未来的同事等关系,迅速缩短了彼此的距离,笔者便以“建宏”称之,并与之每天共处于同一间画室长达12年之久。

       自周建宏到海南师范大学工作至今,彼此依然保持关注、联络和偶然的相聚。相识近30年,足以在此斗胆宣称对周建宏有所“了解”。

        周建宏不善言语,疏于人情世故只是表象,他是外愚而内智的人。而且,总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遇到爱惜人才的“贵人”帮助他,提携他,只因为他专注于绘画所取得的成绩。每逢此时,当权者或嫉炉者也多以“无意为难”的姿态,无奈地为其让路“放行”。他却宠辱不惊地执着于自己热衷的绘画,似乎不加理会,只在内心深处牢记“贵人”的恩泽,以求来日伺机报答。

      现实的生活轨迹总是对个人的成长及其艺术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周建宏生活、学习和工作角色的转换而导致地理位置的变换,此类变换是他人近花甲之年生活轨迹中的最大变动。儿时由汾阳到阳泉生活后,在城区与郊区之间变换学生、“农民”和工人的角色,继而又在阳泉与太原两地更变着学生、画家和教师的身份,正当其不惑之年绘画事业将在山西开花结果之时,他却毅然“南下"远行海南寻求新的发展之路。无论存在角色或地理位置如何变更,他个人单纯地执着于他所热爱的绘画艺术,绘画始终占据他生存的主要时间和空间,并且几乎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然而,我们绝少在展览和个人画册中看到周建宏的课堂写生或都市题材的作品,这似乎与他常年居住于都市,执教于高校的生活、工作常态并不符合。审视他30余年来的绘画作品,观者不难发现:油画、水彩、水粉、速写等形式的作品,在2000年之前多以北方乡村风情为主题的风景和人物画为主,偶尔也将家人作为模特,经过改造之后置于作品之中;2001年迁居海南之后,则多是海南乡村、渔港、“灰色老船、老船栖地、黄昏海滩”等写生基础上的南方风情为主题的作品,以及部分在异国考察游览途中随手所画的风景速写等。绘画主题的改变,我们可以周建宏生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时间作为划分的界限。但是,两者之间却有着与周建宏个人审美取向直接关联的共同点:荒寒或静旷的乡间风景、破落或老旧的风物、北方的人物风情或南方的海景与渔家劳作场景等等。即便有都市的景象,也是破土新建的荒寒、空旷的工地场景或是高低错落的楼宇印象描绘。究其根源,这一切源自青少年时的周建宏在学画处于炽热时期,高中毕业后响应当时的政治号召,作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插队”落户到阳泉郊区义井公社泊里村的生活经历。17岁,正是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艺术审美观念开始建立和形成的重要阶段,他却离开条件相对优厚的干部家庭落户贫困的农村劳动,度过了4年与农民别无二致的生活。他所见、所画的只有最为熟知、刻骨铭心的乡村生活与情味,以及从中体味的最为打动他的那一丝醇厚、质朴的情感。加之他生性不易轻易改变的执拗性格,以及后来参加各类展览在题材上所获得的肯定等,促使他将绘画思考、写生和作品创作都聚焦于他所熟悉的具有乡土气息的现实生活。这一点,与当时的时代审美也有着客观的必然联系。另一方面,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周建宏心灵的深处藏匿着他自己也不曾明所或不愿承认的一种难以言状的情结,关于“插队”落户的4年生活经历周建宏不曾向人述说,只是轻描淡写地肯定这一经历,抑或是在避免回忆那段往事?不得而知!

         在绘画技法和艺术风格问题上,周建宏更是用功,同时这也是最令包苦恼的事情。他的苦恼因于每一次发现问题后难以寻得满意的新方法突破自己既有的绘画习惯,与自己的画面相融合。事实上,他很善于通过观展、翻阅画册等方式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技法,甚至请朋友为他的画面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但这种学习与借鉴始终围绕着他自己的画面有选择地进行,他从不生硬地照搬,且最终还要运化为自己的形式,并力求使人不知其来历。例如,1991年参加法国画家克劳德·伊维尔油画技法研究班后,他只在画面需要时,局部地借用某种技法,而且要使用得不露痕迹;1993年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油画研修班学习之后,他在绘画技法上突出的变化是增强了画面形与色的构成意识,开始使用更为概括的大笔触,在其原有绘画风格的基础上显现出些许随意和豪放。周建宏曾一度沉迷于巴尔蒂斯绘画的研究,从基本图示到色彩构成,以及巴尔蒂斯绘画中的东方意韵;他也曾热衷于弗洛伊德的绘画作品,甚至于研究过欧洲中世纪的祭坛画。他的研究仅限于他所感兴趣并能理解和应用于他个人绘画的部分,是一种适合自己的选择性的研究与借鉴。就整体而言,周建宏的绘画在其移居海南之前,其画面更多地显现出较强的经营意识和制作感,其情感的抒发是有节制的释放,带有理性的成分。而且,那一阶段他有迎合展览主题,达到入选、获奖目的,急于获得画界同仁肯定等人们能够理解的心理诉求。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自我意识的充分展现。

      周建宏不但绘画的能力强而且非常勤奋。每逢外出他都会随手在速写本上记录即时的感受,捕捉能够打动他的瞬间形象。他的速写不止于简单的记录,而是有所取舍和加入情节或者意蕴的情境营造。客观物象,只是激发和调动他主观情感的诱因之所。许多时候他会灵感闪现,把两个以上的客观场景组合于同一幅画面,构成完整的作品。他画速写那一刻,感性具有绝对的主导作用,也是周建宏绘画过程中,借物抒情最为自由的时刻。

        定居海南的18年间,周建宏的作品数量在显著增加的同时,画面具有轻松、随性、自由、自如等特点,以往理性的经营感融化为自然天成般的画面结构组合,技法的运用更为丰富、自然、贴切。那是现实中的周建宏适应生存新环境,渐进涤除世俗欲求,摆脱顾忌,平和心态,展现突出艺术个性的自我情思的自由抒发。抑或有人认为,周建宏由北方到达近乎异域的南国海岛,会对南北地域文化的差异产生极大的不适。然而,对于当时一位几近成熟的画家,同时又习惯于“固守”、每逢新环境必然选择自适对象而表现自我的周建宏来说,依据他敏锐和敏感的观察,加之最为新鲜的视觉感受,恰好能够突破以往的自己,找到某种新的方法。更何况,他绘画中固有的“北方样式”正是海南画界同仁所不具备,或者是令人耳日一新,能够使之脱颖而出的风格面貌。至于深入认识新环境的地域本质,只是时间问题。时至今日,周建宏的绘画作品中依然保持着他在北方生活时期所追求的凝重、朴拙,在简括的形色结构中更加注重细节关系的凝练,较从前更增添几分寓巧于拙的成分,也多了些许人间烟火的生活气息。他的人物画在人物形体的塑造上,相对于他上世纪90年代的作品,弱化了画中人物头部、躯干和肢体间有意识的“不协调”姿态的趣味寻求,回归于常态化的写实造型,并且日常课堂写生作品的数量明显增多,从中可以看出他表现语言的新探索;他到南方后的静物写生作品的数量远胜于在北方生活的时期,而且画面的主体静物无论数量的多寡,均与具有抽象意味的背景构成远离静物本身形色而富有不可言述情境的画面;风景画的数量占据了他作品的多数,而且也是周建宏移居海南18年中最具变化、最能体现其绘画艺术成就的部分。在这些作品中,他自2006年开始真正形成了自己个人表现南国风景的绘画语言,到2011年之后便逐渐摆脱客观形体结构与色彩的羁绊,以近乎放纵的笔触展现其对于海南风情理解后的一种诗歌般的写意性抒情方式。

       用29年时间跟踪关注一位画家的成长,并与之保持深厚的友谊,这一过程本身也是对绘画艺术学习、思考、感悟和进步的过程。在整理思绪解读周建宏及其绘画艺术的过程中,有种往日与之在同一间画室里攀谈、讨论绘画的感觉。同时也感到:对于周建宏人与画的了解和认识仅仅是开始。

老戥

2018年4月7日于太原(老戥:博士,太原师范学院美术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术系副主任。)

画述南北情与意——论周建宏及其绘画

 

画述南北情与意——论周建宏及其绘画

 

画述南北情与意——论周建宏及其绘画

 

画述南北情与意——论周建宏及其绘画

 

画述南北情与意——论周建宏及其绘画

 

画述南北情与意——论周建宏及其绘画画述南北情与意——论周建宏及其绘画

 

画述南北情与意——论周建宏及其绘画

 

画述南北情与意——论周建宏及其绘画

 

画述南北情与意——论周建宏及其绘画

 

画述南北情与意——论周建宏及其绘画

 

画述南北情与意——论周建宏及其绘画

 

画述南北情与意——论周建宏及其绘画

 

画述南北情与意——论周建宏及其绘画

 

画述南北情与意——论周建宏及其绘画

 

画述南北情与意——论周建宏及其绘画

 

画述南北情与意——论周建宏及其绘画